关注“3、15”老年自愿者服务队
2006-03-16
43位老人自愿组建了“3·15”志愿者服务队,这个信息,从整个文章中凸显出来,有了让人继续深入思考的可能。第一层思考是志愿者。当我想到这里时,我发现自己竟然不是很清晰志愿者是怎样的一群人?我上网查了资料。志愿者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当志愿者的概念清晰起来的时候,43位老人的行为的意义也渐渐清晰起来。他们在用自己的无偿劳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为促进市场上的诚信经营、呼唤诚信精神服务。没有身处其中的人无法完全理解他们何以能坚持下去的执著。43位老人的维权行为发生在现实世界,但它的指向来自精神世界,是人在无条件“利他”行为之后获得的精神满足支撑着他们走下去,在现实世界一点点去做,去经历各种困难和阻力,同时在精神世界一点点地收获精神上的富足。于是就有了“67岁的唐厚文老人由于生活条件差,每到夏季都不得不找些零活干,但一闲下来,他就又当起了志愿者;66岁的马秀兰宁肯奔波两公里也不愿意丢下这份工作;74岁的游秉珍至今不愿意从志愿者的岗位上退下来……”的事实,那是一份发自心底的牵挂。
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进步繁荣的义务及责任,参与志愿者服务是表达这种“权利”与“义务”的积极和有效的形式。志愿者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超越现实利益之外的行为,扩展着志愿者对人和社会的理解,推动人们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追求进步和完美。最终,人们这种默默无闻的自我实现汇集成历史发展的洪流,从根本上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二层思考是老年志愿者。我们经常提到的是青年志愿者,老年志愿者于是就有了别样的意义。很多老人退休后不再工作,这实际上是一种浪费,很多老人在积累了很多经验而且还有精力做事的时候不再工作。很多这样的老人因此承受着无法诉说的内心的苦痛,被“没用了”的感受打击得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看不到自身的价值。有一种观点,人一生都是要工作的,只是年老的时候因为体力的原因可以换一种工作的方式,但绝对不能不工作。43位老年志愿者给了我们启示,老人们可以做的事还很多很多,这个世界还不完美,还有很多的事需要做,需要年轻人做,需要老年人做,需要每一个人去做。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