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哪里去养老(三)
2005-12-23

  因为写这本书,才认真想到了养老问题。在我印象中的养老机构,就是过去农村的敬老院或者郊区的养老院。十多年前,我曾在外省采访过这样的养老院,里面住的都是没有经济来源的孤寡老人。因为很少有外人到他们那里去,我记得当时采访时,一个老太太拉着我的手,怎么也不肯放开。我很有点尴尬,被她攒了一会儿之后,很想把手抽回来,又怕伤老人的自尊心,只好任她攒着。不过我注意到她的手很黑,手被攒着也罢了,我只是担心她会摸我的脸……但很快就理解了她,因为到这里来的年轻人太少了,终于逮着一个,让她把内心
 
 
的慈爱释放出来。我一直忍着,直到她把我抚爱够了,才抽身出来,长出了一口气。由此我想,这些没有子女的老人还是很孤寂的。虽然养老院的环境很好,但老人们还是很渴望家庭生活,渴望亲情的。

  在我们大部分人眼里,到养老院是一种无奈之举,如果谁把自己年迈的父母送到养老院去,似乎是一种不孝的行为,会让别人耻笑。比如我自己,就不会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去,尽管我忙得没时间照顾他们,但若是送他们进养老院,我就会在内心谴责自己——我宁肯请个保姆照顾他们。而不少老年人也认为,到养老院就是等死,而且也不如自己家里舒适,有的老人可能就是宁肯独自死在家中也不到养老院去。不仅是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养老院里的集体生活与舒适是挂不上钩儿的。不到万般无奈,也不会住到里面去。

  我们还是习惯于住在"家"里,家给我们的安全感与舒适感,是任何地方都得不到的。然而在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家”的概念也发生了改变。家,不再仅仅是一种婚姻形式、财产形式的体现了。由于经济的发展,在人们的不同年龄,随着迁徙或者居住方式的不同,家也会出现不同的形式。比如我前面说到的,目前北京就有一些原本空巢的老人住在一起,方便互相照顾的新型家庭形式。而另一种市场化的改变家庭形式的住宅新形式——老年公寓,也开始在中国出现了。

  老年公寓这种住宅方式,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因为它是介于"家"与"养老院"之间的一种养老场所,在"家"与社区之间,搭了一座桥。一般认为它是一种专供老人集中居住的专用住宅,是一种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说,从养老的角度,它是"家"的延伸。

  老年公寓又与过去的敬老院、福利院不同,不是用来收养无经济来源的孤寡老人和低收入家庭送养的老人,不属于国家或集体创办的社会福利设施,而是由社会投资兴办并按企业化经营管理的老年专用住宅。什么东西一但进入市场,人们就有了选择的余地。入住的老人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健康状况选择住房等级和服务档次。

  在今天,由于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而产生的安全养老需求,养老方式也有了多种选择。当社会进入老龄化之后,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将催生出一个巨大的老年住宅市场。

  老年公寓不仅有家庭生活的自主性,又能有一个可以融进去的老年社会环境,而且能得到较好的照顾,对我来说,是比较理想的养老环境。我琢磨着,真到了75岁以后,什么财产呀,什么家不家的也就不那么要紧了,要紧的是长年与我们相伴的孤独寂寞,没有安全感。这两年,我采访了不少空巢家庭的老人,对这一点感受太深刻了。我相信,我们现在习惯居住的防盗门一关,便"老死不相往来"的单元楼房,是最不适合高龄老人居住的。那了高龄,我就准备卖掉原来的住房,到老年公寓去建个小窝。

  近年来,不少专家们呼吁:应多开发老年公寓和老年住宅养老模式。他们认为:许多地方搞养老调查,一提就是有多少老人愿住老年公寓。其实这是把老年公寓和养老院的概念混淆了。住老年公寓,准确地说仍属家庭养老,因为老人熟悉的家庭环境并不会改变。只是老年家庭以集中生活的方式,可方便地获得来自社区全面的服务。大多数老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对这种养老方式更容易接受。

  我倒不是反对敬老院的形式,这也曾经是我们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体现。但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进入老年,可能对养老的要求又高了一些,相比上一代老人,我们可能更矫情一点,因为我们的经济条件比他们好一些了。凭我对自己的了解,到了高龄以后,大概就过不了集体生活了——即使敬老院里两个人一个房间我可能也受不了。这把娇气的老骨头既要过家庭生活,又要能得到社会的援助。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