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招人”的困境有待打破,加速公卫人才培养箭在弦上
2021-12-29八点健闻 企鹅号
       “拖了快两年,总算见缝插针地在今年国庆匆忙去领了个证”,上海市闵行区华漕社区公共卫生中心陈佳玥说的是一位90后女同事,因为抗疫期间需要随时待命,订了婚却一直没有时间回乡办手续。


       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随后两年绵延不断的疫情中,陈佳玥他们工作量翻番,通宵熬夜成为家常便饭,这也是全国许多基层疾控人员的缩影。

       个中原因不仅是人手不足——“老公卫人”上海市闵行区卫健委主任杭文权指出,就以隔离点的有关工作为例,较之于餐饮、保安等项目,公共卫生服务是唯一不能从第三方购买的部分。

       闵行区卫健委疾控科综合办负责人何丹丹对此深有感触:采样、流调、转运、对病毒毒株的认识、对疫情的研判乃至防控措施的选择,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及时的知识更新。

       每一场重大疫情都是公共卫生队伍的一次检视和磨练。19年前的SARS是检验这支队伍的一次短兵相接,而持续两年多的新冠疫情则是磨练这支队伍的持久战。不断“迭代”的病毒传播,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契机。

       《八点健闻》获悉,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指导,具体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干部培训中心(党校)、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等机构,联合腾讯共同筹划的“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已于日前正式启动。

       该项目的5个子项目分别覆盖首席专家、青年精英、临床医生、管理人员、乡村医生等疾控体系的各大群体,通过设置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研修等多种方式,系统性地助力壮大公卫人才队伍、提升公卫科研和实践能力,期以支撑面对疫情变化中的地方决策智慧。

       中华预防医学会秘书长冯子健研究员指出,各地对疫情研判的能力,是当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中最核心的部分。

       一直在招人

       从2016年到2021年,闵行区招录了65名疾控人员;非常巧合的是,同期退休、辞职等离开的疾控人员也恰好是65名。城区发展带来的各项公共卫生工作层层加码,人员零增长背后,是疾控系统事实上的窘境。

       这首先并不是钱的问题。作为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模范生”,闵行区自“十三五”开局人均公共卫生经费80元左右,逐步增长到115元,后又根据上海市的有关要求,把公共卫生人员的待遇和临床拉齐,疾控系统人员工资不低于同级医疗机构的水平,近三年增幅近20%。

△图片来自人民视觉

但杭文权特别理解那些“逃兵”:从前搞公卫的人带领大家“灭四害”、时不时下去检查食品卫生、校园卫生什么的,可以说和公众打成一片;现在除了孕妇、老人、慢病患者等重点服务人群,在其他人那里几乎没有存在感,更谈不上成就感,很难以事业为由留住人。

       人才问题成为一大困扰。何丹丹介绍,根据上海市疾控体系建设要求,闵行区编办核定的编制为392人,但人数最多时也才200不到。虽然常年挂网招聘,但一流院校科班出身的应聘者数量较少,奔着户口或稳定工作而来的求职者有的听不懂上海方言,初期和本土居民交流较为困难;另外应聘者也很少有男生,而女生在连续通宵流调、采样、转运等任务中有所不便或者力有不逮。

       即便如此,上海疾控专业体系的人数仍比其他地方都多,市疾控中心有八九百人。而全国大多数地方省级疾控的人员数量也就三四百人,公共卫生人才建设进展缓慢是普遍现象。国家卫健委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党校副校长许培海透露,近10年来各类公共卫生机构所设的保健机构、研究中心、采供血机构等人员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反而逐年下降,其中疾控中心近9年来减少了7.7万人。

       2018年的统计显示:全国有近一半的疾控中心存在人员流失的情况,平均每个机构流失3.46人;其中省一级情况最突出:超过2/3的机构有人员流失,平均每个机构流失11.36人。

       COVID-19新冠疫情暴发后,人手紧张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以闵行为例,华漕社区公共卫生中心25名工作人员一直实行24小时轮流排班制度,其中15人作为应急人员,保证任何时候都有2人值班。除了日常工作,他们在疫情防控中的任务包括现场封控和采样、阳性人员密接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支援医疗机构等。

       “一有情况几乎全员出动”,陈佳玥说,往往上半夜在社区封控楼栋,下半夜还要去医院支援,折腾一夜第二天早上照常打起精神来上班。根据病毒传播和变异的节奏,今年排查范围更扩大到次密接人群,疫苗接种工作的网点也布到了社区,工作量成倍增长,有时候她干脆睡在办公室。

       “搞公共卫生,上面要有‘网’,下面要有‘脚’”,杭文权说,人手少了事情没人做,相应的数据积累也受影响,会进一步削弱公共卫生工作,这是我们面临的亟待破解的难题。

       升级技能包

       今年有一次,因为疫情骤然升级,需要转运更多的人去隔离。陈佳玥的辖区内,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女士坚决不肯离家,理由是她认为隔离酒店更不安全。按照非常时期的工作惯例,阳性病例确诊后经层层核实通报,消息传达到社区一般是傍晚,他们即刻赶到这位女士家,隔着房门电话连线,反复讲解政策,介绍防护措施,一直讲到夜里12点仍然没能说服她,工作人员只好留下来在其门口值守了一夜。陈佳玥以前从来没想过,搞疾控还得“会聊天”。

       其实,公共卫生工作对人才的要求一直在与时俱进,疫情只是格外凸显了这一点。据统计,近两年来针对新冠病毒所开展的各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产出论文四、五十万篇,而且这些数量庞大的国际学术论文都是以英文发表的。

△ 2021“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启动仪式现场

       “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该如何梳理、解读、评估、消化吸收这些新研究、新发现、新数据,来增进对疾病的认识,并据此改进我们的应对?”中华预防医学会秘书长冯子健研究员认为,疫情的监测预警、以及制订当下和长期的应对策略,需要一个强大的专业队伍,而我们在人数和专业能力方面都有欠缺。

       就拿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基本功——流行病学调查来说,问问近期行程、跟谁接触过这些基本信息,高中生简单培训一下就能做;这项工作的“含金量”在于通过合理的方案设计,准确地收集相关人员的暴露史、接触史,同时对现场调查和所得数据进行高质量的分析,从而揭示出疫情的特征——到底出现了什么风险、风险有多高、哪个地方风险高、哪个地方风险低,“这种研判才是疾控角色的核心”,他补充说。

       地方上每一次基层防控决策都不容小觑,它们是抵御疫情的第一道防线。杭文权告诉《八点健闻》:新冠疫情中上海第一个大型集中隔离点,就是2020年2月26日在闵行区率先建立的。当时全区发现了19例确诊病例,其中包括居家传染的。当时他立即决策征用酒店进行集中隔离,并用专车把两个密接人员连夜从外地接回,及时阻止了疫情的扩散。

       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曾说,精准抗疫就像瓷器店里捉老鼠。显然,研判越是专业,越能够得到地方政府应急指挥管理层的充分信任,政府决策越可能做得精准,就不需要全面封锁或全民核酸检测,只需要对某些特定区域的特定人群进行筛查就可以了。

       新时代的队伍建设

       2003年SARS疫情被视为我国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起点,其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无疑是人。公共卫生人才的职业养成有别于临床医学人才,除了临床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专业还有自己的专科课程,职业训练也不一样。而据《八点健闻》了解,国内3000多个大专院校中,设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或学院的仅有80余家,每年培养公共卫生专业本科及硕士仅万人左右,并缺乏应用型人才,远远无法满足需要。

       另一方面,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传播,公共卫生问题逐渐渗透到很多行业政策中。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教授认为,公共卫生专业的口子很宽,不能简单地把疾控系统人员的减少都视为人才流失。以北大公共卫生学院为例,只有15%的学生在5年本科毕业后就参加工作,其他人继续读2年研究生,这批7年制的研究生当中,又有约70-80%去攻读博士学位——“并不是到了CDC才叫从事自己的专业”,孟庆跃说。

       持续近两年的挑战巨大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任务变得更为紧迫。很显然,疾控队伍短时间内难以获得增量的补充,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存量的提升。

△2021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启动签约仪式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腾讯宣布设立15亿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综合保障基金”, 分别投入在物资支援、技术支援、人员关怀、科研与医疗事业等领域;2020年2月,腾讯团队连夜奋战做出健康码,以数字助力防疫,截至目前累计亮码超过 16 亿人次,覆盖将近 9 亿人口,累计访问量突破 60 亿次,成为用户量最多、使用最广泛的健康码。

       随着局部新冠病例此起彼伏,疫情成为一种常态,腾讯考虑从一次性应急捐赠向系统性能力提升为主。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负责人陈菊红表示,公共卫生人才提升正是与系统性能力相关的一个项目,希望用聚焦的方式强化整个队伍的专业性,并能够转化为可以落地执行的建议给到决策参考。

       这也契合和呼应了国家卫健委有关部门的相关重点工作。2020年6月,国家卫健委党校承担了中组部干教局和公务员二局关于干部队伍应对疫情能力状况的课题,联手中央党校和清华大学组织了针对各个层次疾控人员,总计1.5万份样本的大规模网络问卷调查,以及151位抗疫典型人物的面对面深度访谈。就相关人员的基本知识、理论素养、疫情应对、思想工作、健康教育,科普宣传等多方面能力分10多个小板块进行了分析。

       这一课题的科研结果成功转化为两个培训项目,其中之一就是2020年11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面向全国司局级干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研讨班。国家卫健委党校编写的教程完全模拟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参训的省部级干部都是疫情防控的一线指挥者,通过项目的时间点梳理和分组管理演练,不少人有了更深的体悟:原来抗疫工作有这么多敏感点,早一天晚一天决策、乃至决策的坚定程度,对结果都有重要影响。

       许培海介绍,与过去的培训不同,这次的教材编写里模拟了真实案例,包括疫情发现、技术介入、政策决定等一整套完整的流程,授课老师对案例中的关键点,及其决策选择做了详细的分析,并进行充分讨论:作为各地疾控决策人,你需要动员哪些力量作出进一步研判?如果研判基础不足,你要动用哪些专家团队力量来协助分析?等等。

       “这样的半天案例讨论与分析,让学员们茅塞顿开,”许培海说,我们准备了整整两年。有理念、有模型、有具体的产品,一个全新的项目水到渠成。

       经与腾讯公益基金、中华预防医学会及相关研究机构的深入交流和沟通,这个覆盖面广、体系完备的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应运而生。

       “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专项”是整个项目中首当其冲的“重头戏”,目的是疾控体系核心专家领导力提升和青年专业骨干高级研修。冯子健表示,项目首先是要解决高层级的人才培养问题,因为公共卫生事业的特点决定了它是靠是中央一级的机构去引领、指导和带动的,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级中心,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

       考虑到当下应对疫情的需要,培训内容还将重点传授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现场疫情防控等。从培训开展的区域来说,由于2021年以来我国边境地区输入型新冠疫情加剧,例如内蒙古、云南、青海、新疆、东北三省等地,这些省市的疾控管理干部成为此次培训项目的首批重点培训对象。

       据介绍,本项目还将同步研究符合公共卫生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评级结合的公共卫生人才配置机制,依法融合的公共卫生人才流动机制,激励保障相互协调的公共卫生人才薪酬分配机制等。“把人才培养好了,还要留得住”,冯子健说。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