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育信息化亟待走向深度融合
2017-09-13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一届信息化与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峰会9月12日举行。夏添 摄

       中新网北京9月12日电 (记者 马海燕)“从我国1997年提出教育信息化开始,从现代远程教育到网络时代的教育、慕课(大规模在线课程)的兴起,并没有更多独特创新,更多时候还是以听讲+练习为主。”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中心主任郑勤华12日在北京表示。

       由新华网主办的第一届信息化与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峰会当日举行。多位专家均表示,互联网+教育尚未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还没真正发挥出来。

       “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我们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教育+互联网’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说,实际上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互联网+”是由信息技术来主导任何行业的变化,可能会带来行业的重塑。真正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可能还需要很长的过程。全社会特别是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都需要提高。包括做慕课的一些老师,在用信息技术服务于知识传播的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也表示,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趋向深度融合的局面是多少年我们孜孜以求的机遇。根据知名国际咨询公司的研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约有45%的现有职业,未来将会被机器自动化代替。但是,教师的职业不会,教育是最难被自动化的领域。但这不等于说教育不要变化,信息技术还要和教育深度融合。

       郑勤华说,用“互联网+”的思路去解决教育问题,要意识到知识体系的获取、知识的传播、教师的职能、服务的方式、服务的主体都在发生变化。从资源层面,它是一个动态进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全人类共建共享的过程;从教学层面,混合式学习、面对面的学习或者在线学习、社会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如何有效整合,可能是促进综合素质培养和高阶能力形成的重要力量。

       “一百年前的车辆与今天汽车的对比,一百年前的电话跟今天电话的对比,差别是巨大的。但是一百年前的教室跟今天的教室,除了颜色发生变化,好象没有什么变化。”李志民说,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也要认识到,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变化以及教育决策、教育政策的变化。我们今天制定教育政策的决策者差不多比受教育者至少大30岁,决定孩子受什么样教育的家长至少比孩子大20岁。所以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更要与时俱进。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