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教师朱继文:中国学前教育应当更加自信
2017-07-06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幼儿园园长朱继文是全国优秀教师、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具有28年幼儿教育经验的朱继文,在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独到建树。日前,人民网记者就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现状,对朱继文进行了专访。
 
      人民网:目前国内学前教育领域最常见的问题是什么?
 
      朱继文:目前国内很多幼儿园的课程还都是灌输式的,是老师要求下进行的填鸭式、命令式的。比如现在全国各地不少有幼儿园都在做系统性的学前教育课程,老师自己构建一个东西,认为对孩子挺好的,然后就要求孩子们达到他们的标准。面对这样的课程,孩子们是被动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并不是主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心智获得的成长有限。这其实是一个大问题,很多时候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没有意识到。
 
      人民网:在孩子的成长方面,如何定位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扮演的角色?
 
      朱继文:就教育层面而言,差别不大。在我看来,人人都是教育者,老师是教育者,家长也是。其实在幼儿园和学校之外,家长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教育只是幼儿园和学校的责任,这有失偏颇。孩子们成长为优秀的人,离不开优秀的老师,也离不开优秀的家长。
 
      人民网:国内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有哪些误区?
 
      朱继文:目前国内家长普遍存在过度保护的情况。举个例子,下雨的时候,孩子们爱踩小水坑,家长就不让,结果孩子反而更想去踩。实际上,小孩子是非常好奇的,踩小水坑是他们认知这个世界、接触这个世界的特有方式。他穿着小布鞋,踩了水坑鞋子会湿,鞋子湿了脚不舒服,他就会想脱掉鞋子,这些都是他对这个世界的体验,他在这个体验中学习与周围的一切打交道。你跟他说别踩小水坑,踩了脚不舒服,他没有概念,他只有亲自体验了才能明白踩水坑和脚不舒服之间的关联。而我们家长往往以“为孩子好”的名义,阻断孩子们与周围世界的接触,这就是过度保护。家长必须明白,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需要他们自己走,家长不能代替,过度保护会影响到孩子的独立性,影响到他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方式。
 
      人民网:目前国内在幼儿园教育方面应该怎样改进?
 
      朱继文:改进的方面有很多,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是老师要有课程意识,明白孩子的课程其实就在身边的点点滴滴里。比如幼儿园园区种了许多不同的树,老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和发现,自己身边有多少棵树?有多少棵常绿树?有多少棵是落叶的?有些树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不同的树,树皮是不是一样的?粗糙程度是不是一样的?纹理和触感是不是一样的?有什么区别?孩子们学会对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进行观察和思考,这不就是他们的课程吗?其实课程就在孩子们的身边,就在触手可及之处,关键是看老师有没有课程意识。
 
      人民网:课程意识的重点是什么?
 
 
      朱继文:课程意识的重点,在于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在操作中进行,让孩子在感知中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主动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同时享受其中的乐趣。这些习惯和从中获得的满足感,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人民网:目前国内在教育方面似乎很重视效仿国外,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朱继文:我们经常学习和效仿国外教育理念,这是必要的,无可厚非。但我们中国人在世界教育领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我们也应当更加有自己的教育自信。我们的教育有待完善之处,但是我们在教育方面的成绩也获得了国际认可。如果有机会,我们也应当向世界输出我们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大家都知道我国学前教育界有南陈北张之说,南方的陈鹤琴,北方的张雪门,还有教育大家陶行知等等,都在我国教育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至今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遇到合适的机会,我会结合我自己在多年教育实践中的心得体会,与国际同行沟通我们中国自己的教育理念,而这些理念都是在我们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沉淀下来的,经过了时间考验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