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医患关系不因个案而改变
2017-01-11来源:中国青年报
        过于极端的情绪摇摆,只会让医生的形象一下子在天上,一下子又在地下,非但不会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褒奖,反而会将医患关系引入一个恶性循环的传播链条。

       --------------------------------------------------

       近日,重庆市万州区一名老人倒地受伤,当地卫生院女医生谭永超恰好看到,她忘记了自己已身怀六甲,只记得自己是一名医生,不畏严寒,跪地对其进行抢救,直到救护车到来。(《重庆晨报》1月10日)

       一则冬日里的暖文,包含了众多话题争议,在“老人跌倒扶不扶”“医患关系是否紧张”仍旧众说纷纭之时,这种争议显然已成为老生常谈。虽说医生的举动确实值得点赞,但相比于点赞,更值得思考的是人们“过山车”式的情绪,为何总会因个案摇摆。

       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这种被过度渲染的“情绪陷阱”。譬如,前不久网上热传的一则“杀医声明”,就明显是在刻意将医患关系引导至对立面,人们纷纷谴责这则声明的始作俑者,为医生鸣不平。可问题在于,如果将“杀医声明”和“女医生跪地救人”联系起来,就会发现,一边是紧张的批驳氛围,一边却是高调的赞美,负面新闻和暖闻的共同出现,导致一种极端的摇摆舆论。

       不敢扶老人,是因为围观的路人惧怕被讹诈,存证意识还没到位,而医生跪地救人,则是救死扶伤的天职,习惯使然。可偏偏就是这种自然而然的帮扶,被众多网友和媒体渲染成了“国民好医生”。过于极端的情绪摇摆,只会让医生的形象一下子在天上,一下子又在地下,非但不会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褒奖,反而会将医患关系引入一个恶性循环的传播链条。

       一些周而复始的社会现象,背后必然有其反复发生的深层原因,仅凭一些个案就改变对一类职业的信任,只能说明社会心态尚处于一种极端对立的状态。过于情绪化、摇摆化的舆论氛围,只会恶化本身就已千疮百孔的社会道德困境。

       或许,当老人倒地不敢扶、女医生跪地救人不再成为新闻时,才是扶正道德脊梁的开始。反复提及这些话题的表层争议,不去深究背后的深层机理,明天依然会有“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女医生跪地救人”的热点新闻。(宋潇)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