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朱庄村原党总支书记燃尽生命为三农
2014-11-12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2月,安徽界首市王集镇朱庄村原党总支书记鲍振平,因长期工作积劳成疾,不幸身患脑椎动脉堵塞,经抢救无效去世,走完了60年的人生旅程。


    鲍振平在农村当了40多年干部,让人一提起就潸然泪下、交口称赞。出身贫困、自小在朱庄村长大的他对朱庄村
群众的生活有切肤之痛,对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饱含深情,发誓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几十年来,许多同龄人外出打工挣下了家业,两个儿子在外创业有成,都没有让他心动离开农村。40年来,他一心扑在村里的工作上,让朱庄村从原先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当地的“先进村”,带动了其他村比学赶超,创先争优。

  听说鲍书记离世,在外创业的村民王登明连夜坐飞机返乡,赶在出殡前最后看他一眼;曾被鲍书记救过两次生命的鲍文德老人以泪洗面,悲痛地操劳着丧事……村里1000多名群众纷纷赶来,眼含热泪,送他们最贴心的当家人最后一程……“当书记,民心可鉴,凭德而选;数政绩,宗宗利民,家谈户赞。”凛冽的寒风里,雪白的挽联无声地诉说着鲍振平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一生为民的好支书——鲍振平(上)。视频来源:安徽卫视

  一生为民的好支书——鲍振平(下)。视频来源:安徽卫视

  1.有困难就找鲍书记 他一心为民"看不得群众苦"

  1973年,鲍振平高中毕业,回到村里任青年书记。呈现在鲍振平面前的鲍庄村,贫困破落,多数村民一大家十来口人,挤在低矮破旧的茅草房子里,上漏下湿,不蔽风雨,几块土坯围起地铺,随便铺些麦秸就是唯一的“床”,红芋杂粮是村民碗里一年到头的主食……

  出身贫困、自小在朱庄村长大的鲍振平,对朱庄村群众的生活有切肤之痛,对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饱含深情,发誓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几十年来,许多同龄人外出打工挣下了家业,两个儿子在外创业有成,都没有让他心动离开农村。

  鲍振平任村干部四十年,1986年以来连续几次被村民推选为村支书。远在深圳办公司的大儿子,非常关心老父亲的身体,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总是劝父亲:“咱家一不缺钱,二不图名,你为啥非要起早贪黑干这个村干部?来我这里享享福吧。”鲍振平说:“咱不能忘本,再说老少爷们这么看得起我,谁叫咱是党员呢,是党员就要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干就干个样。”

  正是有了这样的坚定信念和执著追求,几十年来,鲍振平牢记共产党人使命,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激情,一心扑在干好本职工作上,不停奔波在为民服务的路上。

  当村干部的40年间,鲍振平对各项工作任务都以极大的热情、全部的精力来完成,以能攻坚、善克难著称。对于有困难的事,他废寝忘食,常常苦思到半夜,想到办法立刻起来记在笔记本上,天明后就走村串户做动员,雷厉风行抓落实。

  青年时代的鲍振平立志扎根农村。资料图片

  “到什么时候也忘不了鲍书记。”这是村民彭秀云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现年65岁的她,和丈夫鲍振贺勤勤恳恳地伺候家里的几亩地,儿女出外打工,正准备等手头宽裕了翻盖家里年久失修的房子。但2012年,鲍振贺被诊断出患有癌症,不久便离开人世。家里不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也失去了顶梁柱,翻盖旧房的计划更成了泡影。

  鲍振平看到家里的情况,对彭秀云说:“老嫂子,这房子可不能住人啦,再住要出事啊。”彭秀云说:“给孩子爹瞧病钱都花了精光,小孩在外头打工挣俩钱也难。”“嫂子,你放心,这事交给我啦。”

  彭秀云以为鲍书记只是说说客套话,他再好,这非亲非故的,咋也不可能出钱给自己盖房子啊。没想到一个多月后,鲍书记带着一张农村危房改建协议上门了。一问才知道,几个星期前她出门走亲戚,鲍书记来了好几次找不到人,就自己拍了照片,又请镇里的工作人员现场调查审核,为她申请了1万元的危房改建补助款。

  后来,因为要垫付建房资金,彭秀云家的新房迟迟未建,鲍振平又给她作担保,请来施工队开工建房。房子建好后,彭秀云买了东西去鲍书记家,被鲍振平挡了回来:“不为乡亲当啥干部,当干部就得操心,嫂子你这东西拿回去吃吧。”

  鲍振平知道,为民做事是本分,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几十年来,他一心装着群众、一心想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心里,把村民真正当成自己的亲人,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有这样一件事,全村群众都知道。2013年,村民王登黎未交新农合资金,谁知那年他却生病住院了,花了几万元钱。而拿到近3万元报销药费的那一刻,他才知道在缴纳新农合资金时,鲍书记安排村“两委”包片干部给他垫交了。

  鲍振平(左一)召开村委会。资料图片

  近几年党的惠民政策陆续增多,凡涉及到新农合、新农保等直接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的筹资事宜,鲍振平总会要求村“两委”成员对外出人员和不理解、不参加的群众,一律先行垫付。为此,他每年都要垫付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鲍振平将自己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化作了终身矢志不渝为群众服务的事业追求和责任担当。

  村里每一户孤寡老人、残疾家庭、困难户,鲍振平心里都有一本账。76岁的王殿国是村里的困难户,一次,他妻子没钱看病,鲍振平一次就“借”给了他700元。67岁的徐月兰也是村里的困难户,丈夫去世、儿子双腿残疾,鲍振平时不时往她家里送些钱物、米面,上级有了照顾救济都要优先安排,“只要见到俺,鲍书记每次都要帮着送到家,二百三百的救济,真是个好书记啊!”

  2006年,村里芳芳、跃跃姐弟俩的父亲因病去世,而他们的母亲早年出走无讯息,鲍振平就承担起了照顾两个“孤儿”的责任,直到2012年,姐弟俩长大成人外出务工有了谋生能力。

  每天出门前,鲍振平口袋里总要放点钱,回家时口袋里却总是空空的。这些钱很多都是花在了乡亲们身上。鲍振平每个月只有不到1000元工资,每年给困难群众的总有几千元。他说,“我看不得困难群众受苦。”

  在朱庄村,只要群众遇到难事,不论份内份外,鲍振平从来没说过不字,群众有什么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鲍书记。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农屋路边,鲍振平走到哪里,哪里就围着一圈群众,从邻里纠纷到家庭矛盾,从打井抗旱到经济困难,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体现鲍振平一心为民的赤诚情怀。

  2."村里事不怕丑 自己事张不开口" 他心中满是"群众" 没有家人

  2011年的一天,鲍振平80多岁的老母亲在和村里的老年人拉家常,聊着聊着就说起了村里一些吃低保的事。

  这个讲:“老嫂子,你家立正(鲍振平乳名)对俺们可好了,看我身体不好,儿子也没啥本事,就帮我办了低保,一年有个五六百块的称盐钱。”那个说:“立正他娘,要不是你家老大是书记,就你八十岁年龄,早就吃上低保了。”

  “啥?年龄大就能吃低保,那立正凭啥不给我吃,他当他的书记,我吃我的低保,碍他啥事了。”鲍振平的母亲越听越气,拄着拐棍气咻咻就回家找儿子“算账”。看老母亲正在气头上,鲍振平打个招呼就出门了,老人拄着拐棍又去找其他干部去了。

  本以为母亲就是在家说说,没想到还真把村“两委”干部找了个遍。这天,鲍振平抱着厚厚一叠学习材料走进会议室:“今天我们不研究工作了,都对照《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好好学学,反思一下自己。想想我鲍振平的娘要是吃了低保,群众会怎么看——”

  后来,鲍振平立下了一条规矩:不仅村干部不能享受低保,村干部的亲属也不能。是的,鲍振平的心中,满满地装着“群众”两个字,已没有空间容纳自己和家人。

  鲍振平和妻儿在一起。资料图片

  2011年12月份,鲍振平的堂侄鲍永强和妻子王妮生育了第二个女孩。鲍振平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去鲍永强家里做工作,让王妮去落实二女结扎。鲍永强的父亲鲍振瑞一听要让其儿媳妇去结扎,当场就吵了起来,摔门而去。

  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碰一鼻子灰、吃一肚子闭门羹,鲍振平依然乐呵呵地做思想工作。看到鲍振平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鲍振瑞终于让步,同意村计生专干陪王妮做二女户结扎手术。回来后,鲍振平立即掏腰包垫付节育奖4000元,亲自送到王妮家里。

  一次,鲍振平对儿子说:“儿啊,你父亲当了四十年村支书,一辈子做事情光明磊落,没给你们留下一点扯不清的账,不管以后你是当官还是经商,一定要公道清白,决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群雁高飞头雁领,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朱庄村的书记,鲍振平始终牢记着这样一个道理。镇干部说,40年来,老鲍找过各级领导不下数百次,却没有一次是为自己或家里人说话。“跑村里的事,我不怕丑;跑自己的事,我张不开口。”这是鲍振平生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鲍振平坚持廉洁自律,公道办事,从不谋私利。在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下,带出了一支工作扎实、作风过硬、群众认可的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

  长期以来,朱庄村没有一户上访群众。上至孤寡老人,下至懵懂幼童,无不敬佩信服这个公道正派、亲切和蔼的“老鲍”。

  3.土地流转"敢逞能" "鲍氏工作法"让村民增收200万

  朱庄村常年外出打工1900人,占劳动力的61.3%,外出打工田地撂荒,而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想扩大规模却又没田种的矛盾突出。

  2012年,阜阳市号召各乡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土地流转进度。鲍振平坐不住了,回到村立即召开“两委”会,准备率先开展土地流转。有的村干部劝他:“鲍书记,咱别逞这个能了,土地流转可不是说起来那样容易的。”

  的确,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当时在农村还是新鲜事物,群众顾虑重重:祖祖辈辈从土里刨食的农民对土地有感情,交给别人种,有的怕地流转丢了,也有的担心拿不到钱,“任凭你说得天花乱坠,我就不信你那一套”,各种意想不到的阻力和困难摆在面前。

  鲍庄有一位60多岁的村民,割舍不下种了一辈子的土地,无论村干部怎么做工作,就是不参加流转,几百亩中间,就出这么一户,成了大规模统一耕种的障碍。

  鲍振平亲自上门,前前后后跑了七八次,老人一开始闭门不见,后来总算给了书记“面子”。鲍振平劝道:“要钱给钱,不要钱给你粮食,不要粮食给你调地,既不要钱粮、又不调地,我给你把地种好、粮食收割后送到家里!”老人这才勉强同意。

  “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要粮给粮、要服务给服务”的“四要流转模式”,打开了村民的心结。村里又以股份制形式成立了由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参加的鲍氏专业合作社,作为土地流转的主体。为此,鲍振平从大儿子那里两次要了15万元,自己又凑了3万元作为股金,“赔了都是我的”,正是他的承诺和示范作用,给股民群众吃了定心丸。当年,朱庄村一举成功流转了土地3980亩,成为全市第一个土地流转“整村推进”的典型。

  鲍振平在田间地头分发政策宣传材料。资料图片

  夏收时的一场大雨,把规模种植的优势显示了出来。王庄、徐庄等自然村经过土地流转,实现统耕统种,土地平整,地块较大,收割效率高。但是,几百口人的张庄自然村,没有一户参加流转,田块零碎狭窄,每亩收割价格即使提到正常价格的两倍,机手也不愿意下地作业。心里焦灼万分的群众纷纷跑去找鲍振平。

  在鲍庄南地,鲍振平召集村“两委”开了个“地头会”。想到要把收割机调到张庄收割,大家纷纷摇头:“现在把收割机调走,一场大雨,麦子就收不上来了,群众不骂娘才怪哩!”“我知道,现在调机子,从哪个庄调出来,哪个庄的群众都会骂,但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哪个村的麦子淋了雨,群众受损失,咱心里能过意去了么?王庄、鲍庄地块平整,收割速度快,就近各调一台收割机去张庄,不能讨价还价,群众如果有意见,党员干部去做工作!”

  “服了鲍书记!”这件事让张庄的群众转变了观念。

  “群众如果有意见,党员干部去做工作!”正是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打开了朱庄村群众工作的崭新局面。2013年,群众增收近200万元,切切实实拿到了土地流转带来的真金白银,迈出了向土地要财富的第一步。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对鲍振平来说,从来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他经常说“吐口吐沫就是钉,再大的困难都不松”。鲍振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融入群众,坚持靠真情打开村民心结,用真心化解村民矛盾,以真诚赢得村民信任,做真事带领村民致富,扑下身子,创造了符合农村实际的“讲道理、得实惠”的“鲍氏工作法”。

  鲍振平带领村干部在村头治安巡逻。资料图片

  朱庄村居民点分布零乱、村庄占地面积过大,“空心村”现象比较严重。鲍振平多方奔波,为村里争取来了旧村庄土地复垦项目。但当拆迁通知下达到户上时,很多村民却拒绝搬迁:“住了好几辈,祖辈的基业没有了怎么办!”一位80多岁的老大娘以长辈的身份,多次找到鲍振平“理论”:“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门前栽的树苗已经长得合抱粗,怎么能说走就走?”

  为了让群众们理解治理“空心村”的好处,鲍振平一次又一次地召开动员大会,叮嘱村委副主任王登成等人:“一定要通过说服工作让群众自愿的搬迁,绝不能采取强制手段,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大会上,鲍振平苦口婆心给群众算经济账,如果将这些“空心村”复垦出来,每年至少获利30万至40万元。村民的想法渐渐转过了弯:“细细算过,觉得挺划算。我们听鲍书记的,从老宅基地搬出去。”在鲍振平的努力下,朱庄先后争取了6个土地复垦项目,新增230多亩耕地,每年可增加群众收入近40万元。

  “村里遇到大事,都让大伙参与监督,还征求我们的意见,再加上有鲍振平这样的好书记,村里的事,我们呀都放心。”说起村里的工作,村民这样评价。

  4.不当"瞎窝书记" 搭起三座便民连心桥

  一大家十来口人,挤在低矮破旧的茅草房子里,上漏下湿,不蔽风雨,几块方砖围起地铺,随便铺些麦秸就是“床”,红芋杂粮是村民碗里一年到头的主食……

  出身贫困的鲍振平,对朱庄村群众的生活有切肤之痛。

  “既然大伙选了我,我就不能当瞎窝书记”,从回到村里工作起,鲍振平就立誓要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建设美好乡村,“让咱村也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2013年的一天,鲍振平听一位在郑州做生意的村民说,山东莘县种植高档食用菌效益不错,鲍振平和另外几名村干部连夜坐车赶往山东,车行到太和境内,身体虚弱的鲍振平就撑不住了,昏坐在车后座。“鲍书记,咱别去了。这都啥时候了,回去先把病养好再说。”“我睡一会就好了,车不要停。”鲍振平迷迷糊糊地吩咐大家。

  第二天一大早,车行到莘县,鲍振平坚持立刻到种植基地去考察,一连跑了六家,已经到了下午,大伙饿得撑不住了,“再看最后一家,看完就吃饭!”鲍振平坚持来到第七家,才找到称心的技术专家。

  现如今,鲍振平带领村民发展起来的近百亩鸡腿菇种植基地,已进入收获季节。基地技术负责人田振达说,种植鸡腿菇的主要原材料是当地的玉米芯,一年可以种植两季,采摘4—5次,一个大棚每年可产鸡腿菇4000公斤,目前市场价达8000元/吨,除去成本每个大棚年可获纯利润2万多元。

  几十年来,鲍振平时刻不忘带领村民致富,他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当做头等大事,看到了什么项目,废寝忘食也要去考察学习,认准后回来自己带头先干,成功了再带动村民。

  2013年,一名在外地从事绿化生意的村民回村,闲谈中提议说:“书记,咱也学城里,在路边沟岸上种些景观树,那咱庄更像回事啦。”鲍振平大喜:“我最近也在琢磨这事,觉得咱村缺点啥,你这一提醒是个好主意。”说干就干,鲍振平从网上、专业书籍上、周边县市调查,经过比较,发现砀山一种叫“春雪”的桃树很适合在朱庄村种植。

  但村民觉得买桃树苗还要花钱,现在种的杨树就挺好,思想上不太积极。鲍振平寻思着,带领村民致富才是大事,自己垫钱先把树苗买回来。2013年春,鲍振平拿出12000块钱,从砀山买回5000余株“春雪”树苗,分给庄里的群众,让他们种在门前的路上。又把庄东北角60余亩的荒地、南边的水沟开垦了,种上桃树。

  鲍振平带领村干部打扫村里的小桥。资料图片

  暮春时节,漫步在朱庄村笔直洁净的村道上,两旁栽种的桃树很多已经挂果。芳草萋萋,桃花烂漫,随风摇摆的桃树仿佛在呢喃着鲍振平不甘落后、造福村民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地处偏远的朱庄村,过去是路、水、电“三不通”,过河没桥,下雨没路,晚上没电。就拿桥来说,以前,淇子沟将朱庄与王集镇隔开,老百姓赶集要么涉水过河,要么就得绕好几里路。

  “为了咱不再受穷,就是砸锅卖铁,一定要把鲍、王、陶三个村的桥架起来,只要三个村的群众一条心,再大的困难,咱们也能克服。”鲍振平召集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召开会议,斩钉截铁地说:“三个庄,情况都不一样,结合咱们自己的实际,分年筹建,有钱就修大桥,没钱就修小点的、简易点的。大家都动动脑子,想想该咋筹钱。”

  “修桥难度大,第一座桥咱鲍庄带头先干,我个人出资八千,鲍庄在外面打工的、做生意的也不少,手里也都有几个钱,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凑凑,修桥铺路,那可是积德行善的事。”

  “鲍书记,听你的,我出两千”“俺哥在外面开饭店,明天我就去找他要钱修桥”……鲍庄群众纷纷站出来,踊跃捐钱修桥。

  资金问题迎刃而解,经过一番努力,1999年底鲍庄的桥终于横跨在淇子沟上。第一座成功修好了,陶庄的桥怎么筹资呢?他忽然想到了这几年本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最后通过鲍振平多次努力,2001年,陶庄的桥终于在陶庄创业成功人士杨修邦个人出资20多万元下顺利建成。有了前两次建桥经验,随后二、三年,王庄桥也成功展现在群众面前。当地群众称赞:这三座桥是连心桥、致富桥、功德桥。

  近年来,鲍振平四处奔波,筹集资金200多万元,使村里70%的主干道路面得到硬化;争取到了300多万元的农电网改造项目,更换安装了12台变压器,新架高、低压线路近20公里,解决了群众心烦的“低电压”问题;争取来了陆集水厂管网延伸到村项目,让全村都用上自来水,实现了几辈人都盼望的梦想。

  现在的朱庄村,道路通了,路灯亮了,自来水到户了,农电网改造了,土地规模流转了,群众增收了……在鲍振平的带领下,依靠调结构、兴产业,向土地要效益,建设美好乡村,朱庄村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深圳做过手术后,一辈子也没好好歇一歇的鲍振平躺在病床上,头脑中还在规划着朱庄村的未来:在陶庄建一个美好乡村示范点,统一规划成小洋楼,在村前建设广场、标准化幼儿园;村后,100多亩的废旧窑址要进行重新挖塘造地、绿化改造,建成“农家乐”;鸡腿菇种植成功了,再扩大到300亩……

  5.手术台上坚持把手机留身边 最后时刻也要守诺言

  长期操劳奔波,拖垮了鲍振平的身体。2013年4月份起,鲍振平时常出现头晕、目眩、大量流鼻血症状,人渐渐消瘦,后来在妻儿劝说下,准备到深圳的儿子那里做进一步检查治疗。临行前的农历腊月二十五日,鲍振平不放心村里工作,强撑着到村室召开了最后一次“两委”会议,“这一去看病不知得几天时间,春节前后事情多,工作得提前安排好,我才安心些。”

  平常,他从家到村室只要10几分钟,那次他中间歇了四次,还没走一半路,后来在弟弟鲍振军和一名村干部搀扶下,歪斜着坐在电瓶车上才来到村室。

  在村会议室里,鲍振平脸色铁青,声音沙哑,说话大口喘气,会议还没开完,鲍振平就趴倒在了桌子上。第二天,家人将他抬上车送往深圳。鲍振平在向镇干部请假时还说:“大年初六一定回来,不耽误年后工作。”

  在深圳北大医院,鲍振平被查出患脑椎动脉堵塞,由于长期耽搁,已失去最佳治疗机会。虽然进行了手术,但最终没挽留住这位一生为民的好支书。

  在住院的日子里,他说得最多的是,土地流转的设想、产业结构的计划、美好乡村建设的规划……

  上手术台的时候,他坚决要求把手机留在身旁。对于鲍振平来说,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他永远的牵挂……

  手术醒来时,他问的第一个事就是村里可来电话吗,新试种的大棚鸡腿菇情况咋样,什么时候能采摘……

  鲍振平(前排左二)和村干部在一起。资料图片

  2月初,鲍振平脑部开始部分死亡。2月5日傍晚,遵循他之前的愿望,一家人坐上从深圳回界首的救护车。2月6日上午八时,鲍振平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那时,救护车刚行驶到安徽地界,实现了他“年初六一定回来”的诺言。

  每当记者采访村干部时,他们都说:“老鲍的病是被耽误了,每次检查身体总是他催我们去,他自己却总因工作忙而没去成。”如今,一张空白的体检单,还静静地躺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2013年6月份,鲍振平看到村“两委”干部工作很辛苦,便统一组织村干部接受体检,可是他自己由于工作太忙,一拖再拖,体检中心的医生多次电话催促,都未成行。

  每当回想起老鲍的病因病情,爱人朱月华总是止不住泪水涟涟,悔恨不已。“是我对不起老鲍,没有坚持让他到医院里查一查,不然的话,他不会走得这么早……”

  而今,蓝图绘就,斯人已逝。可是,他高贵的品格、可贵的精神、宝贵的经验,必将激励引领着全村干群,为实现他规划的美好蓝图继续前进,也必将激励着更多的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创造事业辉煌,展现公仆情怀。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榜——鲍振平》、《一生为民的好支书——鲍振平》、《农村好书记鲍振平:燃尽生命为“三农”》等稿件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阜阳站提供素材)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