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多地农民办私人博物馆
2014-05-12新华网
   新华网长春5月12日电(记者姚友明 陈晨)“每当我把它们一件件地带回家,心里甭提多高兴了,看到它们在我身边,就觉得解乏。”东北农民关云德谈到他的“宝贝”时,情不自禁地说。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这位朴实的关东老汉在东北地区四处收集“老家什”,并终于在2012年建成了自己一手“攒”起来的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

  关云德的老朋友周成,也是一位居住在东北长白山地区的普通农民,这10多年来,他查阅史料、笔耕不辍;骑摩托车、背着小锄头,四处考查调研。

  如今,周成已是小有名气的满族考古专家,围绕着自己收集的万余件文物标本和6000余册古今典籍,专门成立了“月牙山书院”。

  而在中国、俄罗斯、朝鲜三国交界处的防川村,一位叫做刘丛志的普通人独自撑起了一家展览馆,展览馆见证的是二战期间有关日本、苏联“张鼓峰事件”的历史,展览馆里的展品有来自“麒麟麦酒株式会社”的酒瓶、日式军刀等,一副坦克操纵杆和1938块弹片,都是刘丛志从中俄界山上一块块挖出来的。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表示,东北多地出现私人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经营者几乎都是普通农民。他们平时收入有限,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这种精神让人感动。

  不过,虽然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但私人博物馆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大多数私人博物馆都是在摸索中艰难前行,“东北的私人博物馆起步晚、发展水平低,经营者的经济实力和文化水平也不如南方,这给其延续和发展带来了难题。”周成说。

  以周成为例,在秋收季节,邻居家往往用卖粮钱添置大件物品,或者补贴家用,周成却拿妻子起早贪黑做小买卖换来的钱,购置铁皮保险柜、监控摄像设备等物品。周成不仅要面对邻居的嘲讽,而他的孩子也已表示不会继承他的事业。

  谈起未来,周成多少显得有些茫然,“现在我在进行《吉林省民营文化产业调查》,我要争取早日完成它。至于以后的路以后再说吧。”他说。

  而在刚开馆那两年,前来张鼓峰展览馆参观的游客也是寥寥无几,刘丛志一年的收入才几千元,入不敷出。“当时为了维持展览馆运营,我经常要考虑吃米便宜还是吃面便宜。”刘丛志回忆说,“这确实是件明知很难却仍要咬牙硬做的事。”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孙力楠介绍说,中国规划到2020年民办博物馆数量将占博物馆总量的20%,这意味着东北地区的私人博物馆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各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应重视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建设。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