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间借贷参与率近44%
2014-04-2221世纪经济报道
   4月20日,国内首份《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4》(下称“报告”)面世。根据报告,我国农村正规信贷需求旺盛,但正规信贷可得性约为27.6%,低于40.5%的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远低于农村的民间借贷渗透率(近44%)。

  西南财大该项目研究中心主任甘犁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称,高比例民间借贷并不合理,一方面由于抵押物限制农户主观认为或客观难以从金融机构获贷。另一方面,报告显示15%的土地闲置率,亟待发展农村土地流传机制和落实抵押权,释放有效抵押资源提高正规信贷可得率。

  出席发布会的一位农业部人士称,该报告首次披露了农村家庭金融的微观数据,为国家官方数据库提供有效补充。“经过3年积累,调查样本扩大到2.8万户家庭,分布全国29个省。”甘犁说,同时基于该样本的民间借贷、小微金融、不动产等报告将在年内陆续推出。

  超6成农户有信贷需求但未申请

  根据报告,农村正规信贷需求十分旺盛,农村家庭的正规信贷可得性约为27.6%。但未能获得银行贷款的72.4%的家庭中,有62.7%虽然需要资金但是没有到银行申请,只有9.8%的家庭向银行提出申请贷款但是被银行拒绝。如何开拓这部分市场,甘犁建议做好网上金融或者是支付体系,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数据分析有利于提高风险评估准确性。

  还有一组数据可以为农村金融需求强烈提供支撑。即2013年全国有34.7%的家庭参与了民间借贷,而农村民间借贷参与率高达43.8%。主要分别来源于大家族成员和民间金融组织。

  但该份报告未能调查出民间借贷的违约率或坏账率,“但我们在即将推出的民间借贷报告里,我们就把工商业分为四类,经营情况最好的一类,既不从民间借,也不从正规(金融机构)借,不需要钱。经营第二好的一类,从正规(金融机构)借。第三好的一类,从民间借。最差的一类,即从民间借,又从正规(金融机构)借。最差一类反而能从金融机构贷到款,可看金融机构对农村家庭金融风险的评估也是有一定欠缺的。”甘犁对本报记者透露。

  他认为,民间借贷参与率高企,一旦发生经济或兑付危机,民间借贷体系崩溃将会影响社会稳定。

  除生产经营外,社会保障(医疗)和教育,是农村家庭主要开销,也成为负债主要用途。消费类用途贷款成为农村家庭财务风险高企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农村家庭调查样本中,有4%的家庭净资产小于零,有债务农村家庭中资不抵债的占比10.5%。

  15%土地闲置

  2013年拥有农用土地家庭在减少,户均土地面积在增加,土地出现集中化的趋势。全国农用地闲置率已由2011年的13.5%提升至15%,1/4的农村家庭土地闲置。土地流传开始活跃,近13%的家庭把土地出租,“分析数据发现,土地流转增加了农业产值,净产值增加10.4%,这是土地流转的改革红利。”

  “我们发现,在土地流转程度不活跃的情况下,土地闲置率接近20%,而在土地流转非常活跃的情况下,土地闲置率仅为13.5%,由此可见,土地流转对于提高农业亩产值,降低土地闲置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甘犁说。

  他还提到,农村土地的抵押能够显著提升正规信贷可得性,以工商业经营贷款为例,若土地能够抵押,则抵押后估计获得贷款的概率将比目前获得的贷款概率提升18.3%。

  对于如何降低土地闲置率,甘犁认为,首先要有土地流转的市场,只有土地有流转的市场需求,才能对土地进行市场定价,土地的价值才能得到合理的评估。其次,土地成为抵押物品之后,能够再流转出去,土地的使用权能够进行买卖,这样抵押物品才有其意义所在。

  农村土地抵押二级市场逐步完善后,该项目组预测,银行接受土地资产作为抵押品,将使农业生产借贷的银行拒贷比例下降18.7%,信贷可得性提高0.07%;工商业经营借贷的银行拒贷比例下降10.6%,信贷可得性提高0.61%;住房借贷银行拒贷比例下降20.8%,信贷可得性提高0.48%。(编辑 王芳艳)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